时间:2022/5/5阅读:639
心心念念的奶茶早已到位,可看着手里捧着已经喝了好多次的奶茶,突然对它的身世颇为好奇。不懂咱就查呀,知乎、度娘、知网溜了一圈,对于奶茶的起源和发展也是说法不一。有的说法是印度喜玛拉雅地域居民饮食后经欧洲流入中国台湾;有的认为起源来自北方游牧民族;还有的说是文成公主研发;也有说法是广州官吏招待外宾制作等等。
奶茶起源多种多样,但是基本材料确是统一配置,奶茶不就是由茶和奶组成的嘛,小邦我作为一名检测人员,这牛奶中黄曲霉的M1检测已经非常熟悉了,可茶叶这古老的东方树叶中的黄曲霉毒素该怎么检测呢?
为了得出结果,从老板办公桌上偷拿了XX普洱和XX小种红茶,扎进实验室操作起来。
没查到检测茶叶中黄曲霉毒素的相关标准,文献查了一堆,先操练了个免疫亲和柱净化-液相色谱检测发,
谱图是这样的:
看这个图....
<<<<<<<<
像素没问题,电视也没坏,这是红茶本底,未检出也还算正常吧????
接着,小邦我期待的加标回收来了~~
<<<<<<<<
加标回收率 | AFB1 | AFB2 | AFG1 | AFG2 |
红茶本底 | ND | ND | ND | ND |
红茶加标-1 | 74.1% | 71.5% | 83.6% | 73.0% |
红茶加标-2 | 74.0% | 72.8% | 82.4% | 76.4% |
杂质影响太太太大了。如果要优化液相条件梯度洗脱也不是不行,但必然或增加检测时间,是不是更好更的方法呢?
于是,双柱净化-质谱检测法就成了首先想到的方法,高效快速,排除干扰,想想就差不到那里去。
接着就出现了下面的谱图(AFB1为例):
红茶本底
红茶加标-1
普洱本底
普洱加标-1
名称 | 回收,% | |||
AFB1 | AFB2 | AFG1 | AFG2 | |
红茶+1 | 129 | 92.4 | 90.9 | 91.4 |
红茶+2 | 104 | 99.8 | 94.0 | 88.8 |
普洱+1 | 109 | 98.4 | 116 | 112 |
普洱+2 | 108 | 95.0 | 116 | 136 |
方法确立了,搜罗了办公室小伙伴提供的红茶、绿茶、坨茶、茶饼共计8种,黄曲霉毒素均未检出。
至此......
一杯奶茶引发的方法验证至此结束。